从量贩到“心”贩:万辰集团好想来如何撬动下沉市场情绪价值?
一、万店规模背后的下沉市场密码:从“低价”到“心价”的跨越
万辰集团旗下品牌“好想来”以超1万家签约门店的规模,成为零食量贩赛道的现象级玩家。这一数字不仅标志着行业进入“万店时代”,更揭示了下沉市场消费力的深层逻辑——县域经济崛起与消费者需求升级的双重驱动。
麦肯锡预测,到2030年,中国66%的个人消费增长将来自下沉市场。这一群体既追求“低价不低质”的性价比,又因社媒渗透而觉醒个性化需求。以“好想来”为代表的零食量贩品牌,通过“硬折扣+情绪消费”的双轮驱动,精准捕捉了这一矛盾中的商机。例如,其门店中8.8元的《哪吒2》盲盒手办,既满足价格敏感型消费者的决策门槛,又以IP情感共鸣激发复购,实现“价格敏感”与“情感溢价”的平衡。
二、情绪消费的空白与破局:好想来的“非零食”生意经
下沉市场的情绪消费供给长期缺位。尽管县域居民对精神娱乐的需求显著增长(如春节档电影票房占比超五成),但线下零售场景仍以功能性商品为主。好想来通过“零食+”策略,将门店升级为情绪消费场:
IP联名:从“卖货”到“造梦”
与《哪吒2》、王者荣耀、三丽鸥等IP合作,推出盲盒、周边等商品。以“好想来×王者荣耀”联动为例,1元换购的平安符、流沙镜等周边,通过“低门槛+高情感附加值”吸引年轻客群,将门店从“零食仓库”变为“粉丝打卡地”。
场景营销:从“交易”到“体验”
与乐事的春节神曲营销,通过腾格尔演唱的“洗脑神曲”+抖音挑战赛,将“春节去好想来”植入用户心智。线上流量反哺线下,实现“打卡-分享-引流”闭环。数据显示,活动期间门店客流量同比提升30%,验证了情绪营销对到店频率的拉动作用。
品类拓展:从“零食”到“生活方式”
引入潮玩、文创等非零食品类,填补下沉市场“情绪商品”空白。例如,与IP联名的限量手办、主题周边,既满足收藏需求,又通过稀缺性提升客单价。加盟商反馈,情绪商品占比提升至15%后,门店毛利率提高5个百分点。
生态重构:情绪附加值如何改写行业规则?
好想来的实践揭示了零食量贩行业的三大变革方向:
消费者端:从“价格驱动”到“价值驱动”
情绪消费提升用户粘性。调研显示,购买IP商品的消费者复购率比普通用户高40%,且更愿意为“氛围感”支付溢价。
加盟商端:从“流量焦虑”到“留量运营”
情绪附加值延长用户生命周期。以某县域门店为例,引入盲盒后,本地用户月均到店次数从2次增至3.5次,客单价从30元提升至45元。
品牌端:从“渠道依赖”到“生态共赢”
与IP方、品牌方的联动打破传统零供关系。例如,与乐事的合作中,双方共享流量资源,实现品牌曝光与渠道销量的双向增长。
四、未来想象:零食量贩的“第三空间”可能?
万辰集团的布局指向一个更大胆的猜想:零食量贩店能否成为下沉市场的“第三空间”?
当前,县域消费者缺乏兼具性价比与情感共鸣的线下消费场景。好想来通过情绪附加值供给,正尝试填补这一空白。未来,若进一步叠加咖啡轻食、主题快闪、社群活动等业态,门店或可演变为“社交+娱乐+购物”的复合空间,彻底颠覆传统零食店定位。
情绪经济的“万辰样本”与行业启示
万辰集团好想来的1.5万门店,不仅是规模里程碑,更是行业转型的风向标。当零食量贩从“价格战”转向“价值战”,情绪消费成为破局关键。这一模式的成功,或将推动整个行业从“卖产品”向“卖生活方式”跃迁。而最终胜出的品牌,必将是那些既能满足胃,又能抚慰心的“情绪运营商”。
-
上一篇:
没有了
-
下一篇:
没有了